本篇文章3878字,读完约10分钟

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传承点位置图。亚伦制图

走进薛希乐的家,就像走进了风筝的世界。

薛希乐经常在各种展览和比赛中展示和传播揭阳风筝制作技艺。

薛希乐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可拆卸水龙头风筝。亚伦照片

薛希乐经常去望江广场体验飞行。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放风筝的快乐场景。彩色风筝装饰了古城空,也装饰了揭阳人的生活。杨拍摄的照片除签名外均为郑楚希拍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放风筝,打电话给朋友,找一个废弃的地方,享受跑步,放松心情...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也是揭阳市民,尤其是滨江居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漫步绿色长廊,感受水城文化”中,我们无意中了解到,省级非物质项目揭阳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薛希乐是北市社区的居民,他的公寓和风筝制作工作室就在我们刚刚经过的第13站堡镇附近(详见6月2日的报道)。因此,小组决定去拜访老追风筝的人,听听由银线连接的文化故事。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薛厝的“寿”艺术家


走进薛希乐在荣成区西路的家,它似乎是一个小风筝陈列室。这是薛希乐的住处,也是薛希乐制作风筝的地方。在三楼的工作室里,几十平方米的空房间都与风筝有关:墙上挂着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风筝,以及各种比赛照片和奖牌;桌子上有各种各样的风筝书、标本和半成品;地上堆放着竹条、纸、锯子、锉刀和其他制作风筝的材料和工具...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栩栩如生的蝴蝶风筝,它们栩栩如生的形状使人感受到春天的闲情逸致。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70岁的薛希乐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祖先和父亲都是风筝制作专家。薛希乐从小就和父亲一起学习艺术。他经常听到薛家的传统风筝和鱼灯艺术的有趣故事,并对风筝制作着迷。这种爱好一直伴随着他去工作、成家、生子,直到现在。几十年来,放风筝、做风筝、思考风筝已经成为薛希乐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手工技艺,还凭借童年的八卦记忆、祠堂里悬挂的蚕蛾鸟、家中悬挂的金鲤鱼灯笼以及父母传授的贴蜈蚣风筝的技艺,创作了种类繁多的风筝作品。他还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性地生产出了可折叠、可拆卸、可组合、便于携带和运输的龙头蜈蚣、老虎蜈蚣和飞天蝴蝶风筝。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薛希乐告诉记者,风筝是一种艺术和工艺品,在空可以不用动力装置就能飞。要做风筝,我们必须有一定基础的竹工、木工、装配工和艺术家。还知道一些力学、物理学和几何学的知识。传统的生产程序分为四个技术和技能:捆绑,绘画,粘贴和摆放。每一种技术都需要精巧和巨大的努力。通常,制作一个好的风筝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虽然这个过程很有挑战性,但他认为这很有趣,并享受风筝制作过程给他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风筝背后有一个故事


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东周和春秋时期发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木制的鸟在翟墨已经发展了三年,这是风筝的最早起源。后来,鲁班在翟墨用竹子改进风筝材料。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才开始用纸做风筝,叫做“纸蟋蟀”薛希乐对风筝的开发就像是几件珍品。


据说风筝是在宋代传入揭阳的,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它们是由北京或其他地方的当地官员和商人从北京引进的。据传,明代著名理学家薛仲礼(薛侃,1486 ~ 1546,字钱商,字仲礼,号仲礼)首创了八卦风筝。八卦风筝的诗写道:“横捆竖绑如卦,乾坤自鸣。”左右加翼,取旋风书。”讲座结束后,薛忠经常和他的学生们在普桑山脚下的山宗学院前放风筝(该学院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塔西亚村)。到清朝初期,揭阳的放风筝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当时,潮州学生陈珏作为客人来到海丰,路过揭阳,看到了乡村放风筝的美丽景色。有一次,他写了一个放风筝的场景,有五个字:“在海丰路看风筝”,他在诗中说:“路很重的时候,在村子里就能看到风筝。”空的秋天真的很遥远,平坦的土地突然升起。轻而薄的风力,上升和下降到爵权力。远远地看着一个突破口,知道是谁在坠落吗?”清朝末年,揭阳著名画家林添一也有一首画风筝的诗:“送你纸挂在天上,只有50铜和镭的画只有一半;揭阳北门下埠买了风筝,还加了线。”可见,风筝艺术作为揭阳民间的一种文化、娱乐、体育和健身游戏活动,已经在揭阳流传了很久。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从薛希乐的叙述和他提供的资料中,我们还知道从清末到民国抗日战争期间,每年在揭阳市金仙门外的大埔(今荣成区东风广场)都有放风筝比赛,比赛中经常出现一批风筝艺术家。当时,薛希乐的爷爷和叔叔们,作为薛仲礼的直系后代,也继承了家族的“风筝基因”,他们制作的蜈蚣风筝也在比赛中获得了无数奖项。那时,揭阳民间放风筝定在农历九月初九左右。人们把风筝放得很高并许下愿望,这意味着“坏运气”过去了,“好运气”又回来了。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传统技能是巧妙的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自己做风筝和放风筝。揭阳人几乎每个童年的记忆中都有一只风筝。”在体育环境落后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用一张旧报纸和几根竹签来贴一个叫“大头鲢鱼”的风筝,在房子前后的空广场上用来收风、锻炼身心、放飞欢乐。“大头鲢鱼”风筝也是揭阳地区儿童贴风筝的第一道入门课。


风筝制作似乎很简单,但它是民间技术的集合。从材料选择和制作到翱翔天际的空,小风筝凝聚了资深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放风筝的普及和活动,风筝文化注入了活力。风筝制作技艺作为风筝娱乐的核心环节,也被誉为“手工空中国艺术”,受到文化的尊重。2013年,揭阳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一批工匠和爱好者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扎、画、贴、玩等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使风筝制作这一古老的工艺变得有趣而新颖,显示出更好的活力和生命力。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热爱风筝制作的薛希乐在新的“舞台”上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这些年来,通过制作风筝,他的作品被收入了市博物馆,加入了风筝协会,参加了各种比赛,获得了奖项,结交了一群热爱风筝的朋友,从一个地区到一个城市到一个省一步一步地“前进”。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4月被广东省风筝协会录用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薛希乐从中受益匪浅,对风筝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不断创新,试图将民族事件和潮汕文化融入风筝创作。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薛希乐首创了长56米、直径1米的龙首蜈蚣风筝,这是一种象征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的“怪兽”,可拆卸、可折叠,便于收藏和运输。后来,这项技术被许多同事采用。之后,薛希乐玩了很多“新把戏”。他不仅创造了会移动和发声的风筝,而且可折叠的风筝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大。在此期间,他继续学习绘画、诗歌和书法技巧,捕捉蝴蝶并在野外制作标本,研究一些纹理、颜色和轮廓,饲养金鱼和鹦鹉,研究动物结构和鸟类飞行模式...在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根羽毛、一个塑料瓶盖和一个小玩意可以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成为制作风筝的材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同时,薛希乐更愿意毫无保留地与更多人分享风筝制作技巧。近年来,为了传承风筝制作技艺,薛希乐多次自告奋勇举办暑期风筝制作培训班,向揭阳市小学生传授风筝制作技艺。此外,他还经常去望江广场、市委党校广场和榕江与风筝爱好者传授和交流制作和放风筝的技巧,并走出揭阳,到阳江、珠海、汕尾等多个城市参加风筝制作和放风筝表演。每次外出参加活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宣传揭阳和揭阳风筝。他说虽然有很多文化,但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但是会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追风筝的人”的队伍,重新获得飞行的乐趣,他渴望古老的风筝制作技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美好生活和见证


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娱乐活动,已经融入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彭说:“风筝的形成和发展与许多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民俗文化的极大影响。这不仅体现在风筝和绘画的题材上,也体现在风筝的放飞情绪上。”在他看来,风筝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经济的发展。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事实上,历史上风筝的使用已经有了很多变化。根据历史记载,风筝最初被用于军事目的。中唐时期(618~907),社会进入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向娱乐功能转变。同时,由于造纸术的发展,制作风筝的材料也从丝绸变成了纸,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种类也丰富了。在宋代(960 ~ 1279),风筝被广泛传播。当时,由于学者们的参与,风筝在打结和装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社会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明清时期(1368 ~ 1911),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风筝在尺寸、风格、打结技术、装饰和飞行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手绑风筝、画风筝,除了自己放风筝外,还给亲朋好友送礼物,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高雅的活动。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从军事用途到宫廷玩具到大众娱乐,从木头和竹子到丝绸到造纸,从体育游戏到文化遗产,风筝的演变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从普通的儿童玩具上升到有价值的手工艺品。放风筝还被赋予了经济、健身、娱乐、审美等多种社会功能,成为揭阳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是:随着追求健康、幸福和美丽成为主流时尚追求的舆论,越来越多的人放风筝,从农村到城市绿地,男人、女人和儿童放风筝。过去,它只在秋天发行。现在,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管东风,西风,北风和南风,有风的时候就有风筝。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面貌的改善也给这种大众娱乐带来了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情绪体验。人们在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放飞“小幸福”,用五彩缤纷的风筝表达对自由和美丽的向往,从而为揭阳的社会生活保持了一种灿烂亮丽的色彩。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揭阳风筝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1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