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7月,普宁县兴文中学董事会服从国民党普宁县党部的命令,不合理地开除了在学校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的进步教师,引起了校长许和教务主任的愤慨。他们主张进步教师团结起来,集体辞职,离开兴文中学,另找一所新学校。中共普宁县委宣传部部长马世春、黄生、邱炳敬等党员和进步教师,在揭阳县石牛溥仪乡公庙(今揭西县金河镇)创办西山公学,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为例,吸收潮汕各地进步青年进行培训。
1938年秋,在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党组织巩固和发展了西山学院,使其成为一所法律学校。9月,西山学院更名为南桥中学。学校成立了党支部和党总支部,自9月份起由普宁县工委和揭阳县工委牵头。南桥中学设有文学系、初中和附属小学,以文学系为主,附属有几十所农村公立学校。每个系都开设政治、军事和文化课程,重点是抗日战争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并在附近农村地区开展抗日宣传;同时,学校经常举办情境教育和文艺宣传活动。学生中有“青年熔炉协会”、“妇女之声协会”、“南桥戏剧协会”、“少先队”等组织;他出版了《文化堡垒》、《新文艺大军》和《妇女的声音》等出版物。
南桥中学成立后,教学内容新颖,影响广泛。虽然地处山区,但环境艰苦,资金匮乏,生活艰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报名参加考试。1939年初,党组织决定在揭阳县水柳铺(今揭阳工业园区白塔镇瑞联村)设立南桥二分局;在潮阳县(现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设立南桥第三分公司。到目前为止,学校有20个班级,1800多名学生。南桥中学为潮汕人民的抗日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时任闽西南潮美特委书记的方方称赞南桥中学和潮汕青年敌我同志协会是潮汕党组织抗日救国运动深入农村的两座桥梁。1939年春天,香港《大公报》记者萧干采访了南桥中学,看到了学校周围农村的抗日浪潮。他写了一篇关于“黑城亮乡”的专访,连载在七期《大公报》上,并在《汕头兴化日报》上发表。他高度评价南桥中学的建立,认为这是抗战时期潮汕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危及南桥中学的生存。今年秋天,根据形势逆转,中共揭阳县委指示南桥中学收缩阵地,将第二、三分校撤到普通学校,并转移一些暴露出来的师生。1940年夏,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委员会获悉,国民党当局已决定解散南桥中学。县委书记林美南、宣传部长曾冰多次赴南桥中学布置护理学校斗争,成立了以黄生主席为首的护理学校斗争委员会,公开领导护理学校斗争。与此同时,教师许和杨被派往韶关,向广东省教育厅请愿,以挽救南桥中学。
1940年7月14日,广东国民党当局下令解散南桥中学,理由是“此案尚未立案,受各方控制”。根据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委员会的斗争部署,一方面,护理学校斗争委员会发表《向各界同胞报告》,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所谓“理由”,揭露他们破坏和破坏抗战教育事业的真相,呼吁各界人士和华侨团体支持南桥中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快教师和学生的转移。八月一日,南桥中学师生举行集会,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战争教育和民族统一战线,显示了南桥中学全体师生继续到处战斗的决心。
林云明邢小蓉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党史讲堂]革命的熔炉& mdash& mdash南桥高中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