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4日,记者乘车前往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当他到达铜鼓岭时,他看到了矗立在松柏之间的红色烈士纪念碑。
这里是红军长征进入广东后铜鼓岭停止战争的地方。1934年深秋落叶之际,红军来到仁化县城口镇,智取城口镇,在铜鼓岭打了一场血战,突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封锁。五万多红军在城口一个接一个地行进、战斗和休息,几乎覆盖了每一个村庄,留下了许多关于士兵和平民的故事。
“红军不怕死,这不是电影!”
“自从我懂事以来,我经常听到村里的长辈们谈论铜鼓岭战役的历史。红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怕死。这是真实可信的。这不是电影!”铜鼓岭脚下大水坝村的村民王久军告诉记者。
1934年11月初,一支军队突然来到这个安静的山村。士兵们看上去很年轻,他们匆忙行进。不一会儿,村民们听到了附近的枪声。这时,10多户男女老少慌慌张张地逃进了山里,躲了几天几夜后,铜鼓岭方向的枪声停止了。
铜鼓岭发生了什么?王久军说,村民们从当地导游那里听说战斗相当激烈。国民党士兵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还组织敢死队,在战场上放置白色银元,并当场悬赏每打死一个红军10银元。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红军战士冲进了山里,前面一队战士倒下了,后面一队又冲了上来。后来,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红军牺牲了140多人。
为什么痛苦的铜鼓岭战争停止了?仁化县红色文化评论员黄本洲告诉记者:“这必须从红军智取城门的精彩战斗开始。”
国民党军队位于湘粤交界的城口镇,四面环山,地形险要,在第二次封锁的南端建起了一个中央据点,以阻挡红军。他们在城市的入口处建造了20多座碉堡,上面密密麻麻地覆盖着渔网。经过研究,红军决定不强攻,而是智取。
1934年11月2日,夜幕降临,雾霭朦胧,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第一营组成纵队,大步走向这次突袭的突破口——水东桥。敌人的哨兵问道:“是谁?”营长曾唐宝平静地回应了“他自己人”,并迅速过桥。当敌人的哨兵发现情况不妙时,他赶紧开枪并报了警。曾唐宝果断应对,在红军“不杀不降”的呐喊声中,哨兵中的敌军也纷纷投降。
城口镇被占领后,红军主力已经行军多日,疲惫不堪,需要休息。然而,从广州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到达17公里外的铜鼓岭。红二师第六团第一师为了阻击粤军,从城口南下到铜鼓岭,浴血奋战,为主力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保管好这只碗,红军就会回来."
从1934年11月2日到9日,在许多天里,城口的军队都很匆忙。长征后,留下的一些伤员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良好照顾。"看好这碗,红军会再来的."97岁的张在半山村收集的“红军碗”就是一个见证。老人的女儿孟日娇向记者讲述了她母亲一生都在讲述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有人敲了张家的门。“我们是路过的红军,我们想做饭,在你家过夜。”。外面的人平静地说。起初,张的父母孟和黄一秀都没有回话。过了一会儿,“我把它们和我的家族财富一起带来了。他们是红军和好人。请开门”。有人在门外喊着他们的家乡。
孟打开门,只见十几个身穿灰色军装、背上背着大刀的红军战士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浑身是血的重伤员,其他红军战士也都受了伤。
孟是村里的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医。在红军安顿下来后,他拿着火把上山过夜,收集草药医治伤员。黄一秀在家里收集血迹斑斑的制服,连夜清洗,为红军换上干净的衣服。年仅12岁的张也帮助母亲照顾伤员。
那个姓徐的重伤员是排长。七八天以后,其他同志去追大军了。他不能走路,所以他留下来休养,并应用药物超过10天,然后伤口慢慢愈合。在许的排长离开之前,孟逼着两银子给他。“我真的要感谢你对我的照顾,一个陌生的红军。我会一辈子记得你!我没有什么好的礼物来感谢你,只是一个和军队一起吃喝的瓷碗。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到这里来报答你的。”徐排长拉着孟家才的手,流着泪说道。
再也没有人听到这种离别的声音。
1967年,孟去世前,家人把他团团围住。他拉着张的手说:“把这个碗保存好,红军会回来的。”
几十年来,张一直用红绫布包碗,放在卧室的阁楼上。在她的心里,她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徐排长会回来,看到这个充满友谊的碗,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人民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今天,年纪很大的张又把这碗给了孟日娇。她知道红军不会忘记来时的路,经历过革命斗争的老区人民也不会忘记长征中的血与火的历史。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在铜鼓岭洒满鲜血的红军碗保存着鱼和水的状况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