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6字,读完约3分钟
养老信息眼看新一年的诺贝尔奖就要公布了,那闪闪发光的金质奖章几乎是所有科学家的梦想。不过,有的科学家却想方设法要让它“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战期间,玻尔教授在丹麦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一直是德国犹太物理学家的避难所,1914和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厄(Max von Laue)和弗兰克(James Franck)也将他们的诺贝尔奖章存放在这里,以防被希特勒当局没收。然而,1940年德国入侵丹麦,眼看奖章不保,当时在该研究所工作的匈牙利化学家德海韦西(George de Hevesy,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提出,干脆把奖章溶解了算了。果然,纳粹入侵者并没有注意实验台上的瓶瓶罐罐,两块“消失”在王水中的奖章也就躲过了搜查。战争结束后,德海韦西将黄金从酸中沉淀出来,并送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而后者也重新铸造了奖章,再次将其颁发给劳厄和弗兰克。
这里要说一下,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的奖章并没有像很多以讹传讹的网文所描述的那样一起被溶解掉。据诺奖官网文章,在德海韦西溶解劳厄和弗兰克的两块奖章之前,玻尔已经将他的奖章捐赠给芬兰救济基金会。在芬兰救济基金会举行的拍卖会上,一位匿名买家购买了这块奖章,并将其捐赠给了位于弗雷德里克斯堡的丹麦历史博物馆。
George de Hevesy,一个别样的战时英雄。图片来源:Wikimedia
王水(aqua regia),源自拉丁语,意为“皇家之水”。早在炼金术士时期(公元9世纪),就有了关于王水溶解金属的记载。化学专业的学生,对“王水”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按照浓盐酸-浓硝酸3:1的比例配制而成。面对圆底烧瓶、核磁管中那些难以清洗的“顽固分子”,王水是排在倒数第二的常规解决方案(终极方案,应该是假装摔碎了,然后买个新的吧~)。
用王水清洗核磁管。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王水提金依旧是冶金行业的常用工艺。然而,王水这种超强腐蚀性混合物存在很大的风险,每次在实验室使用时,我们都要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在工业应用中,不但风险高,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它的替代品。比如有研究者提出“有机王水”(由亚硫酰氯和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组成) 、“干王水”(FeCl3–KCl)等,但这些方法都有缺点,不能真正的代替王水。
“有机王水”蚀刻电路板工艺。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近日,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的Koen Binnemans课题组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论文,开发出一种简单且环保的方法,不用王水溶解贵金属。他们利用高浓度的硝酸铝和氯化铝溶液,即可溶解钯、铂、金等贵金属,他们还将这种方法用于从金属丝和废汽车尾气催化剂中回收贵金属。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专家:“溶解”诺贝尔奖章的新方法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48182.html